冯契的广义认识论,是在现代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交汇后产生的种种紧张背景下形成的。
另一方面,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,其教育目的、手段和方法均与现代科学教育大相径庭。[7](P337)康有为对前景十分乐观,认为先在各省会推行,不出半年,各郡县就会遍布孔教会了。
(二)民国建立后,国教与信仰自由的冲突1905年,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,儒家失去了其最主要的制度支持。1913年,在国会讨论制定宪法的时候,陈焕章、严复等人便向参议院和众议院提交了《孔教会请愿书》,指出儒家本来就是中国的国教,他们以现代民主政治的民意的方式来为孔教的法律地位作证明:今日国体共和,以民为主,更不容违反民意,而为专制帝王之所不敢为。根据康有为的考证,儒家的经典是孔子加工而成的,《论语》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,只有《春秋》可作为代表孔子为万世作法、成为教主的真正文献。由学堂出身者,于中学亦茫然不解。虽然一直有人对于科举取士方式提出批评,但这个制度其实并没有遇到真正的挑战。
他认为,无论是否信神,都可以称为宗教。学失其本则无学,政失其本则无政。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,有所创获者,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,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。
然举此一例,已足见新儒家产生之问题,犹有未发之覆在也。然史论之作者,或有意或无意,其发为言论之时,即已印入作者及其时代之环境背景,实无异于今日新闻纸之社论时评,若善用之,皆有助于考史。所谓真了解者,必神游冥想,与立说之古人,处于同一境界,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,表一种之同情,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,而无隔阂肤廓之论。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,其时代之真相,极难推知。
此则吾国思想史上前修所遗之缺憾,更有俟于后贤追补者也。欲藉此残余断片,以窥测其全部结构,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,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,始可以真了解。
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,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。若推此意而及于中国之史学,则史论者,治史者皆认为无关史学而且有害者也。而冯君之书,独能于此别具特识,利用材料,此亦应为表彰者也。秦之法制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「击」。
如六朝士大夫号称旷达,而夷考其实,往往笃孝义之行,严家讳之禁,此皆儒家之教训,固无预于佛老之玄风者也。(孤山卒于宋真宗干兴元年,年四十七)似亦于宋代新儒家为先觉.二者之间「,」其关系如何,且不详论。诚知旧酒味酸「,」而「人」莫肯售「酤」,姑注于「于」新瓶之底,以求一尝,可乎? 进入 陈寅恪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。从来新儒家即继承此种遗业而能大成者。
此弊至今日之谈墨学而极矣。儒者在古代本为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。
如天台「台」宗者,佛教宗派中道教意义最富之一宗也。中国古代史之材料,如儒家及诸子等经典,皆非一时代一作者之产物。
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,乃道教之真精神,新儒家之旧途径,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诏「昭」示者也。此书于朱子之学多所发明。遗传至晋以后,法律与礼经并称,儒家《周官》之学说悉采「采」入法典。既融成一家之说以后,则坚持夷夏之论,以排斥外来之教义.此种思想上之态度,自六朝时亦已如此。所以宜加以表扬,为之流布者,其理由实在于是。虽似相反,而实足以相成。
否则数千年前之陈言旧说,与今日之情势迥殊,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?但此种同情之态度,最易流于穿凿傅会之恶习。六朝以后之道教,包罗至广,演变至繁。
佛教经典言: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。故自晋至今,言中国之思想,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。
胡致堂之史论,南宋之政论也。汉承秦业,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。
至道教对输入之思想,如佛教摩尼教等,无不尽量吸收。因今日所得见之古代材料,或散佚而仅存,或晦涩而难解,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,绝无哲学史之可言。)其宗徒梁敬之与李习之之关系,实启新儒家开创之动机.北宋之智圆提倡《中庸》,甚至以僧徒而号中庸子,并自为传以述其义.(孤山((闲居编))其年代犹在司马君实作《中庸广义》之前。是以佛教学说能于「于」吾国思想史上「,」发生重大久长之影响者,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。
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,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,议论近乎(曾)「」湘乡(张)「」南皮之间,承审查此书,草此报告,陈述所见,殆所谓以新瓶而装旧酒者。故此书只可认为天台「台」宗后来受华严宗影响之史料,而不能据以论南岳之思想也。
(其创造者慧思所作誓愿文,最足表现其思想。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,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.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「巨」者,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。
」见《旧唐书?「肆柒」经籍志「下」》)至李唐之世,遂成固定之制度。王船山之史论,明末之政论也。
《中庸》之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,(即太史公所谓: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之伦)为儒家理想之制度,而于秦始皇之身而得以实现之也。今日取诸人论史之文,与旧史互证,当日政治社会情势,益可藉此增加了解,此所谓废物利用,盖不仅能供习文者之摹拟练习而已也。然真伪者,不过相对问题,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。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.如某种伪材料,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,固不可也。
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国故之普通状况,诚可为长叹息者也。李斯受荀卿之学,佐成秦治。
(北周卫元嵩撰《齐三教论》七卷「。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,仅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。
故其所处之环境,所受之背景,非完全明了,则其学说不易评论。后读清高宗御制诗集,颇疑其有所为而发。
文章发布:2025-04-05 15:43:46
本文链接: http://8ei3z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71422/6588.html
评论列表
任何帝王都想坐天下以永世。
索嘎